月度归档:2025年07月

绍兴柯桥鉴湖先锋书店,废弃自来水厂改造而成

来到绍兴市柯桥区叶家堰村高渡畈,可以看见被鉴湖水包围的“岛上书店”——鉴湖先锋书店。书店由废弃自来水厂改造而成,想“建造水面上的精神故乡”的它拥有超一万册藏书,并设有绍兴文化专区和鲁迅纪念馆。

不远处的码头,则能看见废弃酒厂改建的综合体“鉴里荟”,内有一堵写有“中国黄酒看绍兴 绍兴黄酒出鉴湖”的砖色墙壁。太阳当空,小卖部老板娘吆喝着本地网红产品“黄酒棒冰”,与隔壁“1743黄酒吧”形成一闹一静的鲜明对比。

据悉,以鉴湖先锋书店和鉴里荟为代表的15个文旅业态已成为当地网红爆点,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并入选首批区级满星“共富星村”。而这,只是绍兴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作为浙江首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绍兴将今年作为“和美越乡”共富片区突破年,全力打好“以产促富、以城聚富、以人创富、以文润富”组合拳,力争“率先走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路子,全面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新图景”。

旧的不“去”,新的也要“来”

产业是共富的根基,只有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酒、珍珠、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底蕴深厚。当历史经典产业碰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绍兴怎么做?

答案很简单:旧的不“去”,新的也要“来”。即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促进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

以黄酒产业为例,作为中国黄酒之都,绍兴通过推动集聚提升、提升品质品牌、鼓励守正创新、加强销售推广等方式,发展振兴黄酒产业。支持打造集产业发展、文化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黄酒产业类特色小镇便是佐证之一。

有句话叫“绍兴老酒出东浦,东浦十里闻酒香”,绍兴黄酒小镇便坐落于越城区东浦街道。在这里,除了能吃到前文提到的黄酒棒冰,还可以喝到咖啡黄酒、青柠黄酒等新口味黄酒,参加宋韵水上婚礼、酒仙会市等特色活动。以黄酒小镇的开发建设为契机,2024年东浦街道辖区村平均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450万元,位居全区第一。

另一个例子是珍珠产业,它是诸暨市历史经典产业的代表。作为“中国珍珠之乡”,诸暨近年来也面临着市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为此,诸暨通过变“原料产地”为“产业集群”、变“箩筐贸易”为“云网集散”、变“自由生长”为“有序发展”等举措,进一步构建优势壁垒、深化渠道变革。

譬如,扩面推广“室内数字化养殖”“清水养殖”等新技术,每亩养殖河蚌密度由1000只提高到6000只以上,出产珍珠的直径、体色、光洁度等指标显著提升,亩产效益同比增长20%。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的系列举措,诸暨用“小珍珠”串起了百姓致富“大产业”。

因地制宜巩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有重要意义。这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促进条例》的要求,也是绍兴“以产促富”的落脚点之一。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天空”

夯实共富根基,除了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新发展,还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绍兴如何培育发展低空经济?

政策早谋划。事实上,早在2012年,绍兴就出台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通航服务业、通航制造业等列为发展重点;2017年,绍兴入选首批“国家级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于同年发布政策文件,加快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2022年,绍兴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4151”计划,综合交通(涵盖汽车、航空航天等)便是计划中要培育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龙头”强牵引。在新昌县沃洲镇,“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段,坐落着一个占地总面积2500亩的航空特色小镇——万丰航空小镇。小镇由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下称“万丰集团”)投资建成,设有飞机制造基地等。万丰集团生产的通航飞机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前三,是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在万丰集团的牵引下,当地有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融入低空经济产业链。此外,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至500架无人直升机等项目落地新昌,也带动了当地低空经济的发展。

应用场景多。“低空经济”实际上是非常“接地气”的产业,应用场景广泛。“接地气”到什么程度呢?点外卖可以用无人机配送。例如,省级未来乡村——东郑村创新打造了“数字游民集聚地”静思社区。社区接待大厅内,赫然摆放着写有“本社区支持无人机配送服务”字样的立牌。据介绍,该社区内常住人口不多,饮食方面除了定时定点的食堂和极少的餐饮店外,最方便的选择就是外卖;而当地离市区较远,人力配送不便,无人机配送外卖服务于是应运而生。

关于低空经济,绍兴还有一个好消息:建成全省首个功能最完备、设施最齐全、场景最丰富的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的越城区,今年3月成功入选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眼下正朝着建设“全国低空经济先行区”目标进发。

接下来,绍兴将继续践行“八八战略”,抓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为全面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新图景努力奋斗。

新昌县出15家A股上市公司

论新昌有多大?面积12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8万,放在浙江90个县(市、区)中并不算突出,甚至可以说是几无存在感。

若说其小,却跑出15家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底总市值超2750亿元,居浙江省县级市第一,人均上市公司市值居浙江省县级市第一,人均上市公司拥有量居浙江省县级市第一。

今年,新昌更是连续三年夺取浙江制造业的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个山区小县,凭什么?

“更多时候,我们自问‘拼什么’,新昌资源少、区位偏,没有太多的先天优势可以‘凭借’,想要走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拼’出一条制造业强县的创新路径。”新昌县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吕长军概括。

“小县城大科技”:科技创新培育产业链群大优势

5年,一座县城的工业增长能有多快?自“十四五”开局以来(2020年),新昌的规上企业数量从294家增加至2024年的418家;规上工业产值从4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0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由128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13亿元……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新昌深入实施“小县大科技”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培优育强产业链群的“一揽子”行动。早在2020年,新昌就出台了《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新昌的产业集群培育“一盘棋”中,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过去三年来,我们实施‘4321’先进制造强县行动,做强做优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群,巩固提升生命健康产业群,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大交通)产业群,目前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企业比重达90%以上,新昌制造业正在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吕长军说道。

以新昌闻名遐迩的轴承产业为例。小小的轴承,被誉为机械工业的“关节”,也是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新昌拥有50多年轴承产业发展史,全县范围内集聚了600余家轴承企业,从业人员超3万名,年产值逾百亿元,素有“中国轴承之乡”的称号。

进入新时代,百亿体量的传统产业可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新昌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上线“轴承产业大脑”,推进当地大大小小的轴承企业从生产端开始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同时以龙头企业和样本企业为引领,强链固链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

在轴承行业浙江斯菱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斯菱”)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内,通过安装传感器,结合5G技术,车间内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产品产量和质量等信息在数字化大屏上一目了然,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倍增。

“不止斯菱,还有纽沃、普佑等等,针对轴承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共性和个性需求,新昌探索出‘学样仿样推广法’,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样本企业,有序推进产业集群向‘新’发展。”吕长军介绍,2023年,新昌的滚动轴承产业集群一举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耐人寻味的是,新昌的科技创新因子如同“菌群”,在不同的产业链群培育上持续扮演“发酵”。

当前,在全国各地争做“制造业当家”的必答题下,地区单个产业链群的培优已不算稀罕事,但“以小部件撬动大产业”,甚至是撬动“高大上”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则实属不易。

新昌海纳人和轴承有限公司(下称“海纳人和”)所生产的圆锥滚子轴承,便通过差异化创新“打入”机器人行业内部。企业生产的圆锥滚子轴承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虽然只有2厘米大小,却可以在长达8000小时的连续作业保持精度。2023年海纳人和实现大型无人机轴承的量产,2024年形成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多种类产品。

“凑巧”的是,通用智能机器人正是新昌着重要发展的三大未来产业之一。“也不算凑巧,当前新昌已有三花、五洲新春、捷昌驱动、灵巧智能等企业投入到智能机器人这一产业赛道,除了来自政府政策、资金等支持,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少机器人研发企业看中了新昌600余家轴承构建起来的供应链生态和集群效应。”吕长军说。

项目为王:“内”与“外”同等重要

在奋力夺取“金鼎”的这三年里,新昌的荣誉不断——入选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集群列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高端装备(低空飞行装备)列入省级新星产业群……

“遍地开花”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新昌坚持以项目为王,深入挖掘内生项目的引育理念。

今年2月,孟春未过,新昌却提前尝到了“秋收”的喜悦。在新昌县全产业招商推进大会暨一季度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总投资达182.6亿元的一批“大好高”项目落户,其中不乏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未来产业项目。

如,五洲新春集团总投资5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及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化建设项目,将在新昌分两期建设数字化智能工厂,未来随着该项目的落地,将填补长三角地区精密传动系统制造领域的空白,推动新昌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新昌秉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导向,推动大小项目齐抓、内生外引并重、一二三产共进,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的同时,深入挖掘内生投资潜力,加快内生项目建设。”

从“对外招引”到“内生裂变”,近两年来,新昌将深化本地企业培育、留住优质好项目,视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强化了“一揽子”要素支持举措。

如2024年新昌全年完成供地1384亩,内生项目供地达到近1000亩;此外,创新“数据得地”评价模型,通过“推荐供地一批、协调解决一批、推荐租赁一批”解决企业扩产用地需求,实现土地要素保障的最大化。

内外无别、一视同仁的支持下,企业投资有信心,项目建设也更有驱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在新昌本地企业中,三花控股、京新药业、科贸实业、陀曼智能等216个内生项目完成投资48.4亿元,贡献了全县87%的投资量,为新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活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统筹打好‘产业集群、项目推进、企业培育、数字赋能、创新驱动、服务助企’六大组合拳,加速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县。”吕长军说。

瑞安“科创浙江”入选国家级平台

在智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瑞安再次站到创新前沿——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温州(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创中心”)申报的“科创浙江”场景运营项目,近日成功入选2025年“科创中国”数字平台项目,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

据悉,“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打造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品牌,旨在构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的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2021年,瑞安市成功入选“科创中国”省级试点。依托“科创中国”创新资源融通共享平台,近年来,瑞安市科协不断强化“会地合作”,靶向对接全国学会高端科创资源,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协创中心”由瑞安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建,通过建立工程师对接云平台、高校资源平台、供应链寻源平台、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调研系统和可转化科技成果征集系统等五大平台,促成瑞安近百家企业与17家整车厂达成超5亿元订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0余项,指导9家企业参与13项国家级团体标准制定,组建全省第一家汽车零部件CAE仿真中心,入选首批“科创中国”产学研协作类创新基地。该中心创新推出的“科创浙江”场景运营项目,聚焦智能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需求,搭建“属地化需求收集—资源对接—组织建设—服务转化”的科技服务机制,推动全国科技资源向属地下沉、成果向属地转化、服务向属地延伸。

“‘协创中心’通过场景搭建,着力解决技术人才缺失、产品创新不足、供应链协同低效等痛点,助力地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该中心主任张国祥介绍,项目入选后,该中心将建设属地运营体系,组建一支专职及兼职运营队伍;构建地方科创信息库,通过“科创中国”平台发布科技信息超百条;建设协同联动机制,与“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全国学会及长三角地区合作,打造“长三角科创资源枢纽”。

温州赛宝汽车三电平台跻身“国家预备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公布,其中依托温州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试平台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入选的汽车三电领域的中试平台。

温州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又名中国赛宝(东南)实验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与乐清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实验室占地51亩,建筑面积49000平方米。实验室去年8月正式投运,立足温州、覆盖东南、辐射全国,致力于打造集质量与可靠性、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服务平台,为中试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温州赛宝建立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试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电控、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开展中试验证、质量提升等工作,拥有各类环境试验设备、高精密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超高速单电机、两电机和三电机台架等国内外领先设备200余台套,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在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的设计验证、中试验证、可靠性评估、寿命预计、全生命周期评估,涵盖产品的性能、安全、可靠性、电磁兼容等各方面测试,还可覆盖常规电子电器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等。

“此次入选成为全国首批部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不仅肯定了实验室的中试能力,还拿到了‘冲刺’国家级中试平台的资格。”温州赛宝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平台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技术支撑、质量保障、科研创新等综合型技术服务,助力地区、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技术迭代等项目以及国内众多知名主机厂直研的中试研发项目,累计中试项目1000余个。

中试是指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作为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关键环节,聚焦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工艺适配、批量稳定、成本优化等问题,最终形成成熟工艺包与成套装备。而中试平台作为提供中试服务的创新载体,是保障中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此次全国共有241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入选,涵盖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6大领域34个细分领域,其中全国汽车领域共有4家中试平台入选。